《QBQ!問題背後的問題》讓你找回個人責任感!

「這是你的責任!」、「這問題該由誰負責?」、「為什麼這件事該由我做?」、「你們什麼時候可以解決問題?」

在職場上,你是否也常聽著這些推諉的話語,不甘心地做著他人推拖下來的工作?

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下,也開始想「要是我也學會推拖工作就好」、「要是我多抱怨幾句,這件事情或許就不會到我身上?」

難道,在職場上我們最應該學習的是「如何順應這樣的風氣」嗎?

《QBQ!問題背後的問題》或許能讓你換個角度思考,從惡性的職場困境中,找到自己的道路。

QBQ 是什麼?

《QBQ!問題背後的問題》作者是 約翰‧米勒(John G. Miller  ),長期致力於「發展個人擔當的核心理念」,於科羅拉多成立QBQ公司「協助組織」發展。

QBQ 原文名: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

就如同書名給人的感覺一樣「言簡意賅」、「直達重點」,篇幅不長,可以輕鬆就讀完。

個人擔當是什麼?

個人擔當與《與成功有約: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這本書中提到的反求諸己的概念相似,旨在一切由「我」開始,因為社會是由你我在內的個人組成,從自身開始改變,才有可能間接影響文化。

通常,我們在面對麻煩時,第一時間往往會做出負面的反應,因此在腦海中浮現出「錯誤問題」。

這讓作者開始反向思考到:「如果能在每個抉擇的當下,修煉自己的想法,看到原始問題背後的意涵,再提出更好的問題,就能改變結局。」

缺法個人擔當的表現諸如:不是我的錯、不甘我的事、不是我的問題。

當我們腦中不斷產生這類想法,即意味著我們已經選擇將責任推諉給他人,並不願意為自己負責,或由自己開始做起。

那麼,我們究竟可以怎麼做呢?QBQ 中提到三大指導原則,能讓我們開始「為自己負責」。

QBQ 的基本概念: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

有時人們自以為別無選擇,因此說出「我不得不」、「沒辦法」的話來,殊不知任何人永遠都有選擇的餘地。

作者認為「錯誤問題」是影響我們行動的主因。

因此,「問更好的問題」就能做出更好的選擇,而且這一切的選擇權都在自己手上。

每個人都有自由做出更好的決定,並且為自己的決定負責。即使決定「不」選擇,也算是一種選擇。

「錯誤問題」出現時,你怎麼做?

當錯誤問題出現時,我們的選擇可以是:

  • 接受:「對呀!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,才能獲得更多幫助?」
  • 拒絕並提出更好的問題:「我該如何改變現狀?」

提出更好的問題,就會獲得更好的答案。

QBQ 的精髓:答案就在問題之中

QBQ 的思考法,就是讓我們意識到:藉由提出更好的問題,當下做出更好的選擇。

接著,我們只需遵循 QBQ 的三大指導原則,就能感覺到差異。

QBQ 的三大指導原則

一、以「什麼」或「該如何」來發問。

遇到問題時,不要用:「為什麼」、「什麼時候」、「誰」。

二、以「我」為開頭

遇到問題時,不要用「他們」、「我們」、「你」、「你們」。

三、把焦點放在行動上

QBQ 的實踐方法

我認為 QBQ 的具體實踐方法,有四個大原則:

一、別問為什麼

以「為什麼」這個詞進行發問,帶有「我是受害者」的語氣與心態。

「這種事為什麼該由我來做?」
「為什麼他們要為難我?不讓我好好做事?」
「別人為什麼不認真點?」

當我們大聲把這些問題說出來,感覺自己像是受害者般地軟弱無力。

任何人都可能掉進「為什麼」的陷阱,如果想擺脫「受害者想法」,最好從自身做起。

怎麼問更好?改問:「該如何」

「我今天該如何把份內工作做得更好?」
「我能做什麼來改善現況?」
「我能運用哪種方式,作為別人的後盾?」

二、別問「什麼時候?」

問「什麼時候?」,終將導致延宕。

「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獲得決策所需要的資訊。」
「他們什麼時候才要解決這個問題?」

當我們問「什麼時候?」,表示別無選擇,只能在一旁乾等,把行動推遲到未來。

怎麼問更好?改問:「我該如何」

「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獲得決策所需要的資訊。」改成「我該如何取得決策所需要的資訊?」

「他們什麼時候才要解決這個問題?」改成「我能提供什麼解決方法?」

三、少責怪別人

在問「誰」時,我們其實只是在找代罪羔羊,找個責備的對象。

「誰的錯?」
「誰沒有在期限內完成?」
「誰的失誤?」

「責怪他人」對解決問題於事無補,反而製造恐懼、摧毀創造力,在人與人間築起高牆。

四、QBQ 的終極目標-行動

即使行動導致錯誤,卻也帶來了學習與成長。不行動則是停滯與萎縮。

所有QBQ都將焦點放在行動上。

為了以行動為焦點,作者在問題中添加了如:「做」、「製造」、「完成」以及「建立」等動詞;而且,這些問題都加上「什麼」、「該如何」來發問,並包含「我」在內。

「我現在能做什麼?」

「我今天該如何扭轉現況?」

行動需要勇氣,不行動往往表示恐懼。

《QBQ!問題背後的問題》心得總結

QBQ 絕對不是什麼神奇的魔法,至少在我身上不是。

當我在職場上面臨相似問題時,總想來回驗證 QBQ 方法究竟有沒有成效。

我在生活中,得到這個結論:「問題背後的問題」可以讓我們看得更清楚,判斷哪些問題可以被自己解決。

QBQ 的原則是我們不能試圖改變他人,只能從改變自己開始。但需要經歷多少時間的修煉,才有辦法達到這樣的高度?我想這個答案只能交由自己去驗證。

「正向的思考」能幫助我們在適用的環境中,有更好的發展。

但是,時間同等寶貴,若與你合作的人確實沒有這樣的修養。即便一個人很努力地想改善組織文化,也總是會有「劣幣驅逐良幣」的情況發生,讓我們再次對世界感到失望。

這本書也再次讓我學習到,書籍能教會我們更多元的思考方式,但是是否適用於自己、環境,要由自身去評估。

我們能做的只是:不斷修煉自己的心智,直到足以成熟應對這個的變化萬千世界。

購書專區

《QBQ!問題背後的問題》讓你找回個人責任感!
書籍資訊
  • 作者:約翰‧米勒
  • 譯者:陳正芬
  • 出版社:遠流

《QBQ!問題背後的問題》

🉐 相關性:心態成長、策略管理、行為心理學

🉑 適用對象:想培養個人責任感,或對「責任」、「擔當」等感到困惑的人們。
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